2025-08-26

【 聊聊 2012年《PRADA_心理治療》廣告短片案例 】_之二


⛷︎ 上一篇的三幕劇解析,在第三幕的「解決」段落我故意黑化的影格。就放在
上面這一張圖片裡。請對照看那幾格畫面~真的光看男主角的表情😆就覺得
太有戲了~,只能說Ben Kingsley不愧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⛷︎

>>思考與決定Who之前需要先釐清What,這是有邏輯性的、有是非對錯的事。創意發想可以天馬行空;但在第一次”發想收束“時,就要將發想出的“符號系統(文字或視覺)進行「Who與What」的分類歸位”這動作也區隔了__資深且打底嚴謹的廣告創作人;與業餘廣告創作人的不同<<
上次提到「六何法」5W1H最重要的是Who。很多業餘廣告創作人(包括可能只聽過一兩堂行銷課的熱情分享者)、或都在甲方「品牌客戶行銷端」工作的創作者,會喜歡以直譯的意思,去認知Who所指涉的含義;然後認定「廣告影片」若用「六何法」來分析創意概念、原創思維,那Who就是在說TA。
但其實不是喔!
Who是需要藉由六何法去找出「成功案例」裡的Who到底有誰?
並釐清What究竟是指什麼?
❶_以這部廣告影片(短片)為例。
《PRADA:A Therapy》之所以能夠深受矚目與好評,我猜是客戶決策者例如CEO決定廣告主張是「Prada Suits Everyone(Preda適合每個人)」之前就決定Who是誰了。
而且是
先決定「導演」或「演員」;
而不是先決定TA(目標消費者)的
生活型態、購買動機、行為樣態。
為何呢?
❷_超級時尚品牌要進行廣告傳播的動作之前,
正常來說,是不會遺漏「時尚娛樂圈名人」與「電影明星」的
聯想檢視,何況是PRADA呢。
_Who能與我PRADA產生什麼關係?_
這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品牌態度問題,
還有什麼比“態度”更重要的呢?
對苛求美感、奢侈時尚的PRADA來說。
❸_所以除了Who,What到底是什麼?
這可用一個中文詞彙來說明:
透過「導演」、「演員」的戲劇性呈現,我們就能推斷
What,「問題」是什麼了。
是的,What要翻譯成「問題」
而不能翻譯成“是甚麼”、“什麼事”、“怎麼了”、“什麼內容”...等
囉哩八唆的wording來表示,要用「問題」這個詞彙喔。
➥➥因此進行廣告影片解構,完整的問句,可以如下敘述:
_What__
邀請這位導演、這幾位演員,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?
_因為廣告是為了解決問題;不是為了創作!
好的,進行下一個想法分享 ^^
這一次的分享內容就把重點放在
「影格分析(僅以“場景、角色、對白”戲劇三元素解構)」吧!
==
動作一:完成上一堂課的動作一
動作二:接續上一堂課的動作二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動作一:
a._A點到B點
b._重點在談How
c._不是威廉·伯恩巴克的創意理論
d._如何看待 What 問題
e._廣告影片看見◉盲點
f._創意是魔島理論?
g._換位後的觀點
h._PRADA在自嘲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a._
我們都知道廣告是一個從A點,到B點的思考、創作與傳播過程。
那要How如何從A點到B點,答案似乎再明白不過了,
要透過創意才能巧妙地抵達B點,否則這廣告
就如關燈航行在深夜的大海無人知曉。
(大衛・奧格威 David Ogilvy)
b._
其實當時課程第一堂,整個重點幾乎都在談How
c._
但這不是在講,以知識為根基去消化並融入剛形成的新組合及關聯( 威廉·伯恩巴克 William Bernbach)。更不是在套用這位DDB創辦人說的「ROI廣告創意理論」在談:How是如何運用三個重要創意元素「關聯(Relevance)」、
「原創性(Originality)」及「震撼力(Impact)」。那太偉大了。
d._
分享給大家一個很單純的疑問句:如何看待「問題What」?
因為這是做廣告創意最單純的觀點Viewpoint取向。
要如何看問題?
然後
把整個重點歸納為
_How就是找出盲點_
一個廣告影片,若能幫我們看見從沒發現、
且以極為巧妙的方式讓我們發現盲點,我們會.......
茅塞頓開的!
e._
廣告影片帶觀眾看見,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看見的「盲點」
而且以「戲劇性的衝突」、「超乎常人的想像」、
「演員自己也不知道」、「盲點就是故事轉折點」、「觀眾被啟蒙了」,那麼創意就成功了。
我認為廣告是為人觸發新的思想、態度、認知,
進而達成客戶想要的_商品銷售、品牌信任、價值提升...
等等
所以
◉找出盲點是How要完成的工作。
從A點,透過◉盲點到B點。
f._
James Webb Young(詹姆斯·韋伯·揚)説:
創意是經過長時間
沈潛在意識下的思考所醞釀的結果?
也舉例說就像魔島理論,
看見一個原本不曾看見的存在。
甚至提到,這個魔島可以透過_
舊元素+新元素的組合而產生。
只是說到這裡,就很可能會造成脫離Hwo與其他5W的關聯性,
會少了和品牌的關聯性、少了與購買動機的關聯性、
少了與品牌態度的關聯性、少了與TA的生活型態的關聯性...
會脫離_廣告是要解決行銷問題的本質,這樣就糟了。
g._
>>>>> 所以要換位成某個Who去看
>>>>> 用◉How來尋找盲點
。。。 將自己的眼睛,換成某個Who的觀點
。。。。例如用導演的觀點去發現TA的◉盲點
。。。。。去發現「富家千金」和「心理醫生」的◉盲點
h._
若換個角度推想,廣告導演也許在諷刺的說
社會大眾才需要心理治療~
PRADA 當然不歧視美,只歧視醜
PRADA 適合每一個人,只要你有品味、有錢、有教養(醫師)
即使妳心靈空虛、即使你可能有戀物癖、即使你被人說太驕傲
PRADA 都適合你。
不是嗎?
很高級諷刺、很高級幽默、一點也不會炫富還自嘲呢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⬆⬆⬆ 以上是Who、What、How,初步整合起來看
⬇⬇⬇ 接著就用「語藝分析(以前翻譯為修辭學)」作
「影格分析」確認看看,是不是醬^^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===
動作二:
🍿第一張逐格分析_為何是「鋪陳」
🍿第二張逐格分析_「轉折」出什麼
註解_✍️__上次提到用圖解方式作的廣告影片「逐格分析」
(拉片分析),是依據Syd Field 席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理論
(Three-act structure)。
將「A Therapy」短片分割成三幕五段落:
第一幕/鋪陳、第一幕/轉折、
第二幕/衝突、第二幕/轉折、
第三幕/解決。
也許有人會好奇說,三幕劇理論是電影分析用的,
拿到具有高度「目的性」「說服企圖強烈」的
廣告影片(短片)作分析,不奇怪嗎?
難道說所有商業電影都有廣告行銷目的?
要說服觀眾接受某個品牌的商品?
對,不是這樣的。
因此要將席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理論套用到廣告影片作分析
需要加入「六何法」5W1H的運用。
🍿第一張圖片🍿
這是廣告影片(短片)「第一幕/鋪陳」的影片所抓下來的
逐格影片所構成的圖片。
為何這一段落是三幕劇的「鋪陳」?
根據Syd 在他的三幕劇理論著作《實用電影 編劇技巧》
(Screenplay: the formations of screenwriting,2008)
自己在書中表示,他的三幕劇是援引Campbell 坎伯(1949)的
「英雄旅程」理論,將原先的「啟程→啟蒙 →回歸」三階段的
旅程,轉化為「鋪陳→衝突→解決」。
所以三幕劇也可稱為戲劇的三個階段。
但廣告影片對應到5W1H,
三幕劇的第一幕就不是做“英雄的啟程”的第一階段;而是:
。。。What「問題」的鋪陳階段。。。
先大致看看這段劇情在鋪陳什麼:
第一格畫面呈現_
1.這位看來嚴謹如學者的男子,鋼筆書寫灑落出簡練悅耳的
音色(鋼筆顯然非凡物)是在筆記著什麼?
2.辦公室裡整體色調、地毯、書桌、檯燈與沙發的陳設,在在
彰顯這位英國紳士擁有卓然的品味。
第二格畫面呈現_
1.紳士聽到一聲極典雅的門鈴聲,他並未立刻起身,而是先
轉動手腕(哇~這只機械錶看來價值要上千萬)確認時間。
2.嗯,時間正確~肢體語言透露這個訊息,顯見他對時間有高度
掌控性!他將鋼筆,收起、旋緊(昂貴鋼筆的闔筆方式),
從容起身
第三格畫面呈現_
1.格調高雅的辦公室,古典風格與這位昂然挺身前行的紳士,令人
不由得心生尊敬起來,而他願意起身去開門迎接的貴賓,肯定也
非等閒之輩。
2.迎門而入的是一位穿著奢華、氣質高貴且...自視甚高的,連看這
紳士一眼都似乎覺得浪費生命似的...貴婦。
以上
『接著可以看看整個第一幕「鋪陳」階段的重點,
是在哪一格\Cut?』
應該在第五格畫面吧
從第四個畫面可以看見,這位紳士彬彬有禮的,一直注意貴婦的舉動,即使太陽眼鏡遮住雙方目光觸及的可能性,紳士整體散發無懈可擊的謹慎有禮,一直到紫色皮草從貴婦身上如絲滑落,紳士近乎預見未來般的接起的過程........其實已經鋪陳了整個廣告的核心概念。
等影片看完後,觀眾很大機率會因而欽佩導演與兩位演員起來,尤其是毫無破綻卻是精心佈局的劇情,更令人感到讚嘆不已!
這張圖片最後一格畫面,是最迷人且帶來第一個高潮的鋪陳
當那雙性感慵懶的小腿呈交叉狀的脫下...高跟鞋(戀物癖患者應該會在
這時候被這動作撩撥到慾火難耐吧)自然到一個不行的露出
品牌(這才叫“置入”好嗎 XD )時,這時觀眾如果剛好就是TA,
恐怕已在心裡尖叫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🍿第二張圖片🍿
這裡就不細說太多格(Cut)畫面,
僅分享這段落的轉折巧妙處看法。
1.原先在第一幕/鋪陳階段時
我們應該還無法確認,蓄鬍的光頭紳士是為何讓這位貴婦,
這樣驕傲的登堂入室, 毫不在乎地坐到質地細緻的貴妃椅上
還無視他人感受的,逕自脫下高跟鞋....
2.在這第一幕/轉折段落時
我們大致上都能猜出貴婦是來看診的,極為重視隱私的看診!
這可從貴婦所說的話語裡,聽出她是貴氣逼人的千金,所以她
只會在尊貴隱密的辦公室,卸下一身「奢侈武裝」、放肆躺下,
娓娓訴說煩心事。對,也許某些觀眾不是很快能猜出她是來
「心理治療」。因此才需要「片頭字幕」。
3.補充一下,許多廣告短片會在片頭加上字幕,是為了達成
廣告目的而做的「鋪陳」。不是為了看起來像電影而故意放字幕。
如果是為了看來像電影而放字幕,就。很。沒必要。
4.這一段鋪陳轉折最精彩的是在第5Cut
若對照前一Cut和後一Cut,前面是千金說她做了什麼夢,緊接著
是心理醫生拿起筆,像在拿起一把尖刀似的,“喀嚓”一聲
回應千金說的夢...XD...(笑死);接著的是漫不經心地(眼神
很難離開那件紫色皮草)寫筆記,
他是在寫什麼筆記啦....搞不好只是寫著
“”這什麼白痴公主病之類“”等等。
5.什麼是幽默?如何避免變成嘲笑?
方法可參考本片...XD...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英國(總是彬彬有禮、
還是道貌岸然?)最幽默,但這前提是在自嘲,而且是
客戶自己想要自嘲的。我想最高級的幽默,是在嘲諷自己的不自覺,
這部影片即是如此。
但如果創意或導演想要藉此機會“惡搞”客戶,
我相信客戶很難不發現,那
就會變成嘲笑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🍿第三張圖片🍿
|
|
|
|
|
我猜如果你閱讀到這邊,應該覺得寫得也太多了
或是請告訴我,其實我寫得並不多之類的
醬我就知道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最後補充二部影片
是David 龔 在「換位思考」課堂時播放給學員看的
我覺得非常受用所以放上來
其實這是一部電影的片段
裡面演繹何謂「蘇格拉底反詰法」
廣告創作人需要這種思考方式來自學
是亞里斯多德的說服理論概要
演說者是一名企業家與商學院教授





【 聊聊 2012年《PRADA_心理治療》廣告短片案例 】




















名導Roman Polanski與時尚品牌Prada合作打造的
幽默諷刺短片「A Therapy」
由Ben Kingsley和Helena Bonham Carter擔綱主演<<
先看過精妙絕倫的影片
再來看以下文圖,會更有意思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去年10月我將自己到某家數位行銷公司上課的
四周「如何做創意」課程PPT,抓出4堂課裡的Kay cut
(memo頁)貼上來分享~
但我忘了後續還要分享,課程中舉例的「廣告影片」創意分析
現在我就用「六何法(5W1H)」來探討主要的“Who”。
及好萊塢常用的「席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理論」來解構廣告影片裡
在品牌精神與態度、廣告主張「Prada 適合每個人」的創意巧思
==
動作一:先解構 Who(Who 的最基本區隔是,品牌與TA)。
動作二:用三幕劇“鋪陳、衝突、解決”挖出縱貫其中的創意核心。
==
想知道這部廣告短片為何這麼有意思
我們需要知道幾個“Who”的設定
1_導演:Roman Polanski
>羅曼·波蘭斯基是個法國及波蘭猶太裔導演,曾被囚納粹集中營。
2002年,以《戰地琴人》贏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、
奧斯卡最佳導演獎。2010年憑《獵殺幽靈寫手》獲得柏林影展
最佳導演銀熊獎、歐洲電影獎最佳導演獎。
被譽為「真正的國際電影製片人」。
私底下的他頗受爭議。1977年被控性侵少女,之後
也被控多起性侵案。我猜他應是個「戀物癖」患者
尤其是這部「A Therapy」,與他的痼疾實在有不少相應之處
2_片中男主角_
心理醫師的肢體動作,十足演活了「戀物癖」觸碰到
「奢華的高級皮草」會產生的過激反應。(他人難以理解)
3_片中女主角_
富家千金的天真不羈、以及對道貌岸然高級知識份子的毫無
防備,像極了未經世事的少女(受過度保護)。
4_TA.消費者_
奢華品牌PRADA的目標消費者,會在乎廣告短片像在
揶揄他/她?或者說,有錢且傲慢、無視眾人目光的PRADA
目標消費者,根本不在乎這種諷刺?
其實「PRADA的奢華品味」一直以來就不在乎世人的
嫉妒,因此短片的幽默,可能更接近是在
「奉承那些懂得奢侈品味的人」。
5_品牌.PRADA_
有一起參加David龔的「導演課」的一位同學,曾考究過這部
短片的背景資料:2010年PRADA日本分公司,有多名員工
因(胖、老、醜)被義大利總部開除,這事件引發國際譁然。
因此她推測這部短片是為回應此爭議,並提出
「Prada Suits Everyone」廣告主張。
6_PRADA品牌與TA兩者共有_
PRADA等同「奢侈」、「高傲」、「苛求美感」的人。
因此短片在看似自嘲有強迫症傾向的「心理醫生」因受
紫色皮草誘惑,而忘了孤芳自賞的「富家女」在等候他回應的
故事情節。這極度像「刻意在反諷世俗無知」的品牌表態。
Who的探討不能只侷限在品牌、和消費者
每個與廣告影片相關的參與人物、角色、身份都是Who的
思考範疇這是作為一個廣告創意人的基本練習,且要和
另外4W和1H(What、Way、When、Where、How)
共同進行換位思考才能看見更多可能性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>> Syd Field 席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理論(Three-act structure)
是好萊塢製片大廠的圭臬,雖然台灣廣告圈不常用這理論來分析
廣告影片;但自學者若透過三幕劇「鋪陳、衝突、解決」
發想廣告影片腳本,將會發現
即使在緊急的當下只能想出一個「梗」、「Key cut」
也能運用三幕劇理論,往前或後編寫成一支廣告影片腳本
當然也能透過三幕劇理論,解構任何一部廣告影片
(除非那部廣告影片邏輯錯亂)
而挖掘出隱藏其中的核心原創
事實上好萊塢多數賣座電影,都可透過三幕劇輕易拆解
以下是採用圖解方式(逐格分析、拉片分析)
將這部「A Therapy」分割出三幕五段落
1_第一幕,鋪陳
2_第一幕轉折
3_第二幕,衝突
4_第二幕轉折
5_第三幕,解決
PS:三幕劇理論又稱為「英雄旅程」
因好萊塢三幕劇的理論發展進程深受神話學家 Campbell 坎伯
( Joseph John Campbell )的《千面英雄》影響
希望在你看過這部「A Therapy」影片
再對照我抓下來的5頁影格表
可以回饋我一些想法
(對了,我有中文字幕版本的影片)
因為...
目前所談的三幕劇探討其實只進行到第一部分
確認抓出的是關鍵性的各格畫面(1 秒有24格或更多)
接著
運用亞里斯多德的 Rhetorical Criticism(語藝分析/批評)
將視覺畫面、構圖、與演員所結合詮釋的種種符號
取出確實精彩的影片創作素材
嗯~今天先醬
啊對!
我在第5頁影格表,故意把幾個畫面黑化處理
你猜猜看可以抓出哪幾格畫面來對應 ^^


2025-07-31

給無法參與廣告影片的廣告文案


如果廣告文案的工作,都在做數位內容而沒有真正的廣告,那等於廢掉廣告人的另一半腦袋。

    我從來都不認為數位內容等於廣告,無論臉書貼文有多吸睛或多幽默、無論激起的議題引起了多少個網路社群關注和粉絲按讚數、無論多少KOL跟進發文、或多少YTR拍了什麼影片,因為以上這些都是PR的;不是廣告的。也就是說,那位創造數位內容的廣告文案變成了公關的工具人。所以,有什麼值得開心的呢、有什麼引以為傲的呢。作為一個廣告文案,不是因為寫出卓越出色得叫人渾身起雞皮疙瘩的廣告文案(或廣播稿、廣告旁白及文字)有何可欣慰的呢?與文字文學無關的創作會是廣告文案的榮耀嗎?是因此,我才從來都不認為創作數位內容等於創作廣告。頂多能說創作了廣告Big idea的其中一個項目,且須要透過網路傳播並搭配公關操作的一項,尤其,很可能連廣告文案工作的一半都沒做到...假如沒人記得那案例的「文字內容」裡面有哪幾個字,是廣告文案寫的話。把工作目標放在網路世界裡創造議題,這是公關工作,不是廣告工作。對踏入廣告圈第一步就看見手機傳播興起的新廣告人,真的太吃虧。

     廣告任務是用來說服的,不是用來溝通的。溝通不會換來記憶,只會換來話題。熱度過了,有多少人會在事件發生一個月後還記得是誰(哪個品牌)在跟社會大眾溝通?因為,是“誰”創造了話題,對社會大眾來說根本不是重點,人們不過是人云亦云罷了。從台灣過去十年的數位內容來看,有多少目標消費者會在三個月後還記得裡面的文案?那就是個類新聞啊~在譁眾取寵過後誰還記得是誰創造出話題?但廣告任務不能只是膚淺的,將內容互動過後就算完成;而是要讓人「記住」是”誰“說了“什麼”。一定要讓人們記得,否則就是無效廣告。作為一個廣告文案,如果無法讓人”記得是誰”給予社會大眾廣告訊息,不覺得自己失職嗎。人們為何會記得廣告內容,是因為廣告說服成功、訊息植入人心;而非因為一時的話題發酵。

    廣告,在當前的碎片化傳播時代,已經是一種必須結合「廣告影片」與「數位內容」才能取得最大效益的說服傳播。透過廣告影片內容創造的情緒價值,數位內容就有了值得記憶的靈魂。以2001~2002的BMW廣告《The Hire》為例,這系列共8支廣告影片所創造的行銷成績,不僅成為砍城創意獎歷史上最創新的鈦獅獎代名詞(當年報名參賽坎城創意獎卻因沒有適當獎項進而促使鈦獅獎的誕生),更為BMW創造美國業績史上最好的一年。透過廣告影片,才能產生與目標受眾生活相關的「故事與情感」,讓兩者的記憶一起深深埋入社會大眾“”心中“”。

    人類是情感的動物,從嬰兒時期開始,大腦發育就伴隨情感記憶而生,所有的人類在判斷自己要什麼或不要什麼的時候,都是依賴情感記憶,喜歡的就要,不喜歡的就不要。廣告之所以能夠說服別人,靠的不是說理而已,最重要的是要能將廣告裡的「情緒價值」給好給滿,讓人喜歡。廣告專有名詞的「好感度」是使人產生「記憶度」的強效配方,請問還有哪種廣告表現,最容易創造情緒?當然是動態影音,是跟「電影」近乎100%內在程式相同的「廣告影片」。且事實上,電影工業還沒誕生之前,廣告影片就已經在巴黎一家馬戲團上映,影片內容有火車朝向觀眾衝過來的、以及數不盡的大量女工從工廠下班,這兩部影片《火車進站》以及《工廠大門都在幫盧米埃兄弟廣告他們的電影製作能力。當然也幫媒體(馬戲團)賺進大把媒體播映費。剛開始,廣告影片只在電影院播放,直到電視發明,才成為有聲音的「電視廣告影片」,然而,廣告影片打從一開始就是種最強大的情緒創造器,至今依然如此。可是台灣當前的廣告產業,卻無法給予新一代廣告文案太多這種「擂台」,但這並不是說就只好放下如此強大的武器...

反而更要透過這個機會,運用隨手可得的廣告影片創作工具「手機」,進行高強度的訓練。

     只要你的手機可以拍攝、可以下載剪接app,廣告文案們就能成就廣告影片。前提是,你需要知道怎麼學習:從三個要點下手。

_1_搞懂「三幕劇」基本原理。

_2_寫腳本。

_3_隨時錄音和剪接聲部。







2025-07-22

形而下的











寫文章對我來說有什麼重要的嗎?這已經成為嚴重的疑問句了。

過去相當長時間,我已經沒有寫出任何文章放在這裡了;但不是說就沒有寫出任何“東西”,只是那些產出的內容,全都變成“學術風格鮮明的文章”...曾經是我最不喜歡寫作的文章類型,如今卻變成我近三年來最多產的“存在”。這是一種鏡向宇宙的反射作用,我明白。

越是我經常注意到的“什麼”,就越常投映到我的物質世界;這種形而上的投射,不論是自己喜歡或不喜歡,宇宙都只會以“投射頻率高或低“來確認是否要投映在我形而下的物質世界。這是人們所認知的物質世界,就是如此,”物理性“的宇宙。

由於我已經有太長時間沒有進入形而上的宇宙(因為我恐懼自已會不想再重回物質世界),導致我即使自以為我有意願待在意識宇宙也變得很難做到,簡單說就是連”靜坐“都變得困難重重,最多僅能在不開車時的大白天透過作夢進入一下。

但是嚴格來說已經快失去重返能力了,很難再”以自然的方式”產生意識心流,所以也取不出(無法產出)文章;勉強的進行轉譯,也不過是以近五年來最常採用的“理性思考及引用”寫作法一樣,寫出自己看了都不會“有任何感動”的東西。

我感到非常,黑洞。

2012-02-21

同學來函提問而我回答~~




同學  妳好:


想不到已經很少Po新文章的blog還有人在看:p

關於妳提到的幾個問題,分享個人看法如下:


1.請問依先生您的經驗來看,如果廣告公司要徵人,會

   以哪所大學的廣告系學生為優先考慮?

A:廣告公司(例如奧美廣告這樣的「綜合廣告代理商」)

    主要需求兩種專職人員。

    a.創意(視覺創意及文字創意)、b.Account(不同於招攬

     生意業務員的企劃業務人員)這兩種專業人員的聘用

     標準不同。先就創意來說:既然是創意,當然是要找

    「有創意的人」,而不是找有學歷的人!像賈伯斯這種

     大學唸一年就休學去自學的天生奇才,就是其一,國內

     外許多「文字創意」人員沒念完大學的比比皆是。

     然而,若要找「視覺創意」人員,就不大一樣了,art是

     需要相當深厚的「藝術」底子,但這種底子不是靠學校

     就可以教得出來,只不過,真要看哪個學校畢業的會較

     受歡迎的話,那「復興美工」就是了。

     整個來說,「文字創意」Copywriter需要思想及文字功力

     強的人,哲學系學生當文案的挺多。其他科系也都不是

     問題,文案Copywriter基本上就是有「邊緣性格、偏執、

     敏銳、神經質」性格特徵的人。

     視覺創意art則是受過科班訓練如美工(高職)或大學(

     應用美術、美術、視覺溝通...等)畢業,才華洋溢的人。


    b.Account(廣告代理商業務)就顯得單純多了,大學以上商

     學院、英文(最好還有任何第三外語)能力強,熱愛溝通、

     對廣告有種不屈不撓的熱情、不怕苦不怕壓力的,都可以。

     若要說哪個學校畢業的比較受歡迎。基本上有兩家,政大

     廣告及輔大廣告。政大理論扎實、輔大思考靈活是受歡迎的

     主要原因。


2.請問就廣告界的眼光來看,目前哪所大學的廣告相關系群最

   受到廣告人的稱譽?

A:這題跟第一題有些重複,但可以在補充一下:「Account最好

      是留學生、創意最好是狂熱份子」什麼學校不重要。


3.請問如果我真的想要進入廣告界,您的建議是?

A:廣告業景況已經日漸凋零,如果不是有莫名的「愛死廣告

      這種拼死拼活只為了爽」爛個性,那最好挑個「正經」的

      行業去做。


4.請問廣告人的薪資、工作、未來,是條件很好的嗎?

A:廣告人薪資是不差,但以工時來算,剛畢業的薪資「跟加

      油站工讀生」差不多。經常每天工作12小時,還常常沒有

      假日(要加班)。廣告工作現在已經變成是一種「信仰」,

      而非明星產業。未來是走在霧中,沒人曉得台灣廣告業的

      寒冬還要多久才會結束。廣告人的條件?妳指的是社會競

      爭力嗎?還是生命競爭力?以我做了17年廣告的人來說,

      廣告人的各方面條件都不錯,如果妳懂得掌握妳的人生。


5.美工能力很重要嗎?

A:美學素養很重要,廣告人一定要有相當好的美學素養;但

      不一定要有很強的美工能力,除非妳立定志向要當一個出色的

      art或art based的導演,那就真的很重要了。


以上是我衷於良心的回覆,不添油加醋、也不畫美麗彩虹的答案,

僅供參考囉!

【 聊聊 2012年《PRADA_心理治療》廣告短片案例 】_之二

⛷︎ 上一篇的三幕劇解析,在第三幕的「解決」段落我故意黑化的影格。就放在 上面這一張圖片裡。請對照看那幾格畫面~真的光看男主角的表情 就覺得 太有戲了~,只能說Ben Kingsley 不愧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⛷︎ >>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