⛷︎ 上一篇的三幕劇解析,在第三幕的「解決」段落我故意黑化的影格。就放在
上面這一張圖片裡。請對照看那幾格畫面~真的光看男主角的表情
就覺得

太有戲了~,只能說Ben Kingsley不愧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 ⛷︎
>>思考與決定Who之前需要先釐清What,這是有邏輯性的、有是非對錯的事。創意發想可以天馬行空;但在第一次”發想收束“時,就要將發想出的“符號系統(文字或視覺)進行「Who與What」的分類歸位”這動作也區隔了__資深且打底嚴謹的廣告創作人;與業餘廣告創作人的不同<<
上次提到「六何法」5W1H最重要的是Who。很多業餘廣告創作人(包括可能只聽過一兩堂行銷課的熱情分享者)、或都在甲方「品牌客戶行銷端」工作的創作者,會喜歡以直譯的意思,去認知Who所指涉的含義;然後認定「廣告影片」若用「六何法」來分析創意概念、原創思維,那Who就是在說TA。
但其實不是喔!
Who是需要藉由六何法去找出「成功案例」裡的Who到底有誰?
並釐清What究竟是指什麼?
❶_以這部廣告影片(短片)為例。
《PRADA:A Therapy》之所以能夠深受矚目與好評,我猜是客戶決策者例如CEO決定廣告主張是「Prada Suits Everyone(Preda適合每個人)」之前就決定Who是誰了。
而且是
先決定「導演」或「演員」;
而不是先決定TA(目標消費者)的
生活型態、購買動機、行為樣態。
為何呢?
❷_超級時尚品牌要進行廣告傳播的動作之前,
正常來說,是不會遺漏「時尚娛樂圈名人」與「電影明星」的
聯想檢視,何況是PRADA呢。
_Who能與我PRADA產生什麼關係?_
這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品牌態度問題,
還有什麼比“態度”更重要的呢?
對苛求美感、奢侈時尚的PRADA來說。
❸_所以除了Who,What到底是什麼?
這可用一個中文詞彙來說明:
透過「導演」、「演員」的戲劇性呈現,我們就能推斷
What,「問題」是什麼了。
是的,What要翻譯成「問題」
而不能翻譯成“是甚麼”、“什麼事”、“怎麼了”、“什麼內容”...等
囉哩八唆的wording來表示,要用「問題」這個詞彙喔。
➥
➥➥因此進行廣告影片解構,完整的問句,可以如下敘述:
_What__
邀請這位導演、這幾位演員,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?
_因為廣告是為了解決問題;不是為了創作!
好的,進行下一個想法分享 ^^
這一次的分享內容就把重點放在
「影格分析(僅以“場景、角色、對白”戲劇三元素解構)」吧!
==
動作一:完成上一堂課的動作一
動作二:接續上一堂課的動作二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動作一:
a._A點到B點
b._重點在談How
c._不是威廉·伯恩巴克的創意理論
d._如何看待 What 問題
e._廣告影片看見◉盲點
f._創意是魔島理論?
g._換位後的觀點
h._PRADA在自嘲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a._
我們都知道廣告是一個從A點,到B點的思考、創作與傳播過程。
那要How如何從A點到B點,答案似乎再明白不過了,
要透過創意才能巧妙地抵達B點,否則這廣告
就如關燈航行在深夜的大海無人知曉。
(大衛・奧格威 David Ogilvy)
b._
其實當時課程第一堂,整個重點幾乎都在談How
c._
但這不是在講,以知識為根基去消化並融入剛形成的新組合及關聯( 威廉·伯恩巴克 William Bernbach)。更不是在套用這位DDB創辦人說的「ROI廣告創意理論」在談:How是如何運用三個重要創意元素「關聯(Relevance)」、
「原創性(Originality)」及「震撼力(Impact)」。那太偉大了。
d._
分享給大家一個很單純的疑問句:如何看待「問題What」?
因為這是做廣告創意最單純的觀點Viewpoint取向。
要如何看問題?
然後
把整個重點歸納為
_How就是找出盲點_
一個廣告影片,若能幫我們看見從沒發現、
且以極為巧妙的方式讓我們發現盲點,我們會.......
茅塞頓開的!
e._
廣告影片帶觀眾看見,幾乎所有人都不會看見的「盲點」
而且以「戲劇性的衝突」、「超乎常人的想像」、
「演員自己也不知道」、「盲點就是故事轉折點」、「觀眾被啟蒙了」,那麼創意就成功了。
我認為廣告是為人觸發新的思想、態度、認知,
進而達成客戶想要的_商品銷售、品牌信任、價值提升...
等等
所以
◉找出盲點是How要完成的工作。
從A點,透過◉盲點到B點。
f._
James Webb Young(詹姆斯·韋伯·揚)説:
創意是經過長時間
沈潛在意識下的思考所醞釀的結果?
也舉例說就像魔島理論,
看見一個原本不曾看見的存在。
甚至提到,這個魔島可以透過_
舊元素+新元素的組合而產生。
只是說到這裡,就很可能會造成脫離Hwo與其他5W的關聯性,
會少了和品牌的關聯性、少了與購買動機的關聯性、
少了與品牌態度的關聯性、少了與TA的生活型態的關聯性...
會脫離_廣告是要解決行銷問題的本質,這樣就糟了。
g._
>>>>> 所以要換位成某個Who去看
>>>>> 用◉How來尋找盲點
。。。 將自己的眼睛,換成某個Who的觀點
。。。。例如用導演的觀點去發現TA的◉盲點
。。。。。去發現「富家千金」和「心理醫生」的◉盲點
h._
若換個角度推想,廣告導演也許在諷刺的說
社會大眾才需要心理治療~
PRADA 當然不歧視美,只歧視醜
PRADA 適合每一個人,只要你有品味、有錢、有教養(醫師)
即使妳心靈空虛、即使你可能有戀物癖、即使你被人說太驕傲
PRADA 都適合你。
不是嗎?
很高級諷刺、很高級幽默、一點也不會炫富還自嘲呢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


「影格分析」確認看看,是不是醬^^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===
動作二:


註解_
__上次提到用圖解方式作的廣告影片「逐格分析」

(拉片分析),是依據Syd Field 席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理論
(Three-act structure)。
將「A Therapy」短片分割成三幕五段落:
第一幕/鋪陳、第一幕/轉折、
第二幕/衝突、第二幕/轉折、
第三幕/解決。
也許有人會好奇說,三幕劇理論是電影分析用的,
拿到具有高度「目的性」「說服企圖強烈」的
廣告影片(短片)作分析,不奇怪嗎?
難道說所有商業電影都有廣告行銷目的?
要說服觀眾接受某個品牌的商品?
對,不是這樣的。
因此要將席德菲爾德的三幕劇理論套用到廣告影片作分析
需要加入「六何法」5W1H的運用。


這是廣告影片(短片)「第一幕/鋪陳」的影片所抓下來的
逐格影片所構成的圖片。
為何這一段落是三幕劇的「鋪陳」?
根據Syd 在他的三幕劇理論著作《實用電影 編劇技巧》
(Screenplay: the formations of screenwriting,2008)
自己在書中表示,他的三幕劇是援引Campbell 坎伯(1949)的
「英雄旅程」理論,將原先的「啟程→啟蒙 →回歸」三階段的
旅程,轉化為「鋪陳→衝突→解決」。
所以三幕劇也可稱為戲劇的三個階段。
但廣告影片對應到5W1H,
三幕劇的第一幕就不是做“英雄的啟程”的第一階段;而是:
。。。What「問題」的鋪陳階段。。。
先大致看看這段劇情在鋪陳什麼:
第一格畫面呈現_
1.這位看來嚴謹如學者的男子,鋼筆書寫灑落出簡練悅耳的
音色(鋼筆顯然非凡物)是在筆記著什麼?
2.辦公室裡整體色調、地毯、書桌、檯燈與沙發的陳設,在在
彰顯這位英國紳士擁有卓然的品味。
第二格畫面呈現_
1.紳士聽到一聲極典雅的門鈴聲,他並未立刻起身,而是先
轉動手腕(哇~這只機械錶看來價值要上千萬)確認時間。
2.嗯,時間正確~肢體語言透露這個訊息,顯見他對時間有高度
掌控性!他將鋼筆,收起、旋緊(昂貴鋼筆的闔筆方式),
從容起身
第三格畫面呈現_
1.格調高雅的辦公室,古典風格與這位昂然挺身前行的紳士,令人
不由得心生尊敬起來,而他願意起身去開門迎接的貴賓,肯定也
非等閒之輩。
2.迎門而入的是一位穿著奢華、氣質高貴且...自視甚高的,連看這
紳士一眼都似乎覺得浪費生命似的...貴婦。
以上
『接著可以看看整個第一幕「鋪陳」階段的重點,
是在哪一格\Cut?』
應該在第五格畫面吧
從第四個畫面可以看見,這位紳士彬彬有禮的,一直注意貴婦的舉動,即使太陽眼鏡遮住雙方目光觸及的可能性,紳士整體散發無懈可擊的謹慎有禮,一直到紫色皮草從貴婦身上如絲滑落,紳士近乎預見未來般的接起的過程........其實已經鋪陳了整個廣告的核心概念。
等影片看完後,觀眾很大機率會因而欽佩導演與兩位演員起來,尤其是毫無破綻卻是精心佈局的劇情,更令人感到讚嘆不已!
這張圖片最後一格畫面,是最迷人且帶來第一個高潮的鋪陳
當那雙性感慵懶的小腿呈交叉狀的脫下...高跟鞋(戀物癖患者應該會在
這時候被這動作撩撥到慾火難耐吧)自然到一個不行的露出
品牌(這才叫“置入”好嗎 XD )時,這時觀眾如果剛好就是TA,
恐怕已在心裡尖叫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這裡就不細說太多格(Cut)畫面,
僅分享這段落的轉折巧妙處看法。
1.原先在第一幕/鋪陳階段時
我們應該還無法確認,蓄鬍的光頭紳士是為何讓這位貴婦,
這樣驕傲的登堂入室, 毫不在乎地坐到質地細緻的貴妃椅上
還無視他人感受的,逕自脫下高跟鞋....
2.在這第一幕/轉折段落時
我們大致上都能猜出貴婦是來看診的,極為重視隱私的看診!
這可從貴婦所說的話語裡,聽出她是貴氣逼人的千金,所以她
只會在尊貴隱密的辦公室,卸下一身「奢侈武裝」、放肆躺下,
娓娓訴說煩心事。對,也許某些觀眾不是很快能猜出她是來
「心理治療」。因此才需要「片頭字幕」。
3.補充一下,許多廣告短片會在片頭加上字幕,是為了達成
廣告目的而做的「鋪陳」。不是為了看起來像電影而故意放字幕。
如果是為了看來像電影而放字幕,就。很。沒必要。
4.這一段鋪陳轉折最精彩的是在第5Cut
若對照前一Cut和後一Cut,前面是千金說她做了什麼夢,緊接著
是心理醫生拿起筆,像在拿起一把尖刀似的,“喀嚓”一聲
回應千金說的夢...XD...(笑死);接著的是漫不經心地(眼神
很難離開那件紫色皮草)寫筆記,
他是在寫什麼筆記啦....搞不好只是寫著
“”這什麼白痴公主病之類“”等等。
5.什麼是幽默?如何避免變成嘲笑?
方法可參考本片...XD...一般來說我們會認為英國(總是彬彬有禮、
還是道貌岸然?)最幽默,但這前提是在自嘲,而且是
客戶自己想要自嘲的。我想最高級的幽默,是在嘲諷自己的不自覺,
這部影片即是如此。
但如果創意或導演想要藉此機會“惡搞”客戶,
我相信客戶很難不發現,那
就會變成嘲笑了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|
|
|
|
|
我猜如果你閱讀到這邊,應該覺得寫得也太多了
或是請告訴我,其實我寫得並不多之類的
醬我就知道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最後補充二部影片
是David 龔 在「換位思考」課堂時播放給學員看的
我覺得非常受用所以放上來
其實這是一部電影的片段
裡面演繹何謂「蘇格拉底反詰法」
廣告創作人需要這種思考方式來自學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